左宗棠(1812-1885)是晚清重臣、军事家、政治家,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。他最为人称道的功绩是1876-1878年率军收复被阿古柏政权和沙俄侵占的新疆,史称"左宗棠西征"。
左宗棠
力排众议收复新疆
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、内忧外患的时代,左宗棠力排众议收复新疆,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,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剖析。
从内部因素来看,朝堂之上的海防塞防之争,无疑是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面临的巨大阻碍。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众大臣,目光短浅,只看到了眼前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危机,却忽视了新疆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战略意义。他们主张放弃新疆,将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集中用于海防建设,这种观点完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和短期局势的考量,而置国家的长远利益和领土完整于不顾。李鸿章在给慈禧的奏折中,将新疆贬低为“徒增数千里之旷地,而增千百年之漏厄”,完全没有意识到新疆作为中国西北战略屏障的重要性。他们认为新疆距离中原遥远,收复和管理成本过高,即便收复了也难以守住,倒不如放弃,这种短视的想法差点让新疆彻底沦为他国的殖民地。
左宗棠却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,他深刻地认识到“重新疆者,所以保蒙古,保蒙古者,所以卫京师”。新疆一旦失守,蒙古将失去屏障,北方的沙俄等列强就可以长驱直入,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安全,整个国家的战略防线将被彻底打破。他毫不畏惧李鸿章等北洋派的压力,挺身而出,痛斥他们的“新疆无用论”,坚决主张收复新疆。左宗棠的这种坚持,不仅仅是出于对国家领土完整的维护,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。他深知,一旦放弃新疆,中国将在国际上颜面扫地,成为列强任意宰割的对象。
李鸿章
而在外部,英、俄等列强的干涉和侵略,使得新疆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。英国妄图以印度为基地,侵略西藏,插足新疆,以此来排挤沙俄的侵略势力,扩大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。而沙俄则试图侵吞新疆,与英国争霸南亚地区,同时将新疆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内地的跳板。阿古柏在他们的支持下入侵新疆,建立了反动政权,对新疆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。英、俄两国为了自身利益,不断向阿古柏提供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,妄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。
当左宗棠决定出兵收复新疆时,英国甚至试图“调停”,希望让阿古柏以臣属的形式归顺中国,保持新疆的“和平”,其真实目的是为了维持阿古柏在新疆的统治,继续操控新疆事务。而沙俄则以“代清帝国守护新疆”为名,侵占伊犁地区,试图将其永久纳入自己的版图。左宗棠清楚地认识到英、俄等列强的险恶用心,他坚决拒绝了英国的“调停”,并积极与沙俄进行斗争。他深知,只有通过武力收复新疆,才能彻底粉碎列强的侵略阴谋,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。
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。在军费方面,朝廷一毛不拔,让他自己筹集。但他没有丝毫怨言,积极寻找解决办法,向胡雪岩、德国商人等借款,为西征提供了资金支持。在战略制定上,他根据新疆的地理环境、敌方兵力部署等因素,制定了“先北后南,缓进急战”的战略方针。这一方针充分体现了左宗棠的军事智慧和谋略,先攻打北疆,避开了阿古柏势力集中的南疆,易于先声夺人,同时解除了进军南疆的后顾之忧。在作战过程中,左宗棠的军队速战速决,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。
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,不仅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左宗棠收复新疆
那么左宗棠收复新疆付出多大代价,造成多少损失?
西征战争的代价
1. 经济成本
- 军费总额:6200万两白银(占清政府1875-1878年财政总收入40%)
- 筹款方式:向汇丰银行借款500万两(中国首次国际军事贷款)
- 运输损耗:从湖南到新疆,每石粮食运费达17两(粮价本身仅1.3两)
2. 军事伤亡
- 总兵力:约7万人(含湘军、楚军、蜀军及当地义军)
- 主要战役损失:
* 古牧地之战:阵亡2300人
* 达坂城之战:伤亡4000+
* 全程非战斗减员(伤病/冻饿)超1.5万
3. 社会代价
- 陕甘回民起义余波影响征兵,引发二次人口迁徙
- 战火摧毁喀什噶尔等商业中心,丝路贸易量下降60%
- 沙俄趁机侵占7万平方公里领土(后通过《伊犁条约》部分收回)
"不留俘虏"的战略逻辑
1. 军事必要性
- 阿古柏军中有大量浩罕汗国职业军人,释放可能重组反扑
- 远征军补给线长达3000公里,无力负担战俘后勤
- 1876年玛纳斯围城战,守军诈降致清军损兵2000,强化不纳降政策
2. 政治威慑
- 对依附阿古柏的伯克(地方首领)实施连坐,破"叛而复降"循环
- 1877年处决降将白彦虎部众,震慑哈密、吐鲁番观望势力
- 符合《孙子兵法》"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"的震慑战略
3. 文化心理因素
- 湘军继承戚继光"杀降不祥,然可止杀"的实用主义
- 清廷视阿古柏为"境外逆贼",不适用《大清律例》战俘条款
- 左宗棠个人经历:早年镇压太平军时见降兵反复,形成铁血认知
历史启示
1. 后勤革新意义
左宗棠创设"兰州制造局"自产武器,在酒泉建立大型粮仓,开创中国近代军事后勤体系。其"缓进急战"策略(1年准备+6个月决战)至今仍是远征作战经典案例。
2. 多民族治理镜鉴
战后保留维吾尔伯克制度但削其兵权,既维护稳定又推进中央集权。这种"羁縻与流官结合"的模式,为现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历史参考。
3. 国际法运用雏形
通过《圣彼得堡条约》(1881)收回伊犁,首次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。左宗棠在新疆勘界时"争一分是一分",树立现代领土意识。
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代价相当于晚清十年海军经费,却换得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完整。其铁血手段虽受争议,但在列强环伺的危局中,这种"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"的抉择,或许正是古老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必经之痛。正如左公手植的"左公柳"至今仍在河西走廊摇曳,历史功过终需置于特定时空坐标中审视。